南充是革命老区、属秦巴片区,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居四川省第二。面对这难摘的“穷帽子”,我们一筹莫展。
经验告诉我们,如果简单地送鸡送鸭送果树苗,不仅贫困群众无法稳定脱贫,还会把他们引向“等靠要”的怪圈,困难群众要真正实现脱贫,就必须培育产业。为了给贫困群众找到一条可以“自我造血”的路,我们决定先在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试点。
贫困群众没有技术、没有市场,就说服农业公司到村里发展;贫困群众没有门路,就带他们外出参观;贫困群众没有资金,就一家银行一家银行地跑,说服银行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;贫困群众没有信心,就给他们鼓劲,让他们放手入园发展。一番努力之后,村里组建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,从研发菌种、制作菌袋、技术指导、产品营销到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,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成为家庭农场主,户年均纯收入达6万元以上。险岩村试点的成功,坚定了我们产业脱贫的信心。
试点成功后,为了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,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,我们提出了政府引导、群众主体、龙头带动、金融支持、合作社组织“五方联动”的模式。政府主要负责解放群众思想、做好产业规划、招引龙头企业、建好基础设施;该困难户干的不包办,困难户不愿干的不强迫;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,通过龙头企业带动,尽力培养成为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;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,以小额信贷等资金入股成为股东。同时,探索风险防范机制,在试点村设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,一旦发生种养风险,先由保险公司理赔,再由风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助,最大限度消除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。
我们探索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南充取得了成功,并受到省委书记批示表扬,在全省推广。后来一些媒体也注意到了我们的做法,并做了报道。我个人还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“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”。扶贫路虽然艰辛,但亲眼目睹困难群众一个个脱贫,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
2016年,我调到市扶贫移民局,为了摸清真实情况,到岗第二天,我就带领全局干部进村暗访。十几天暗访下来,我着实惊出了一身冷汗:个别乡镇党委书记竟然不知道当地贫困村是哪年脱贫,个别村第一书记几个月不去村里一次,个别村给贫困户制定的帮扶措施胡编乱造,连80岁的老人都给规划了技能培训……
面对这些问题,如果不横下一条心、不得罪一批人,不可能彻底解决。我把全局干部集中起来,白天进村入户暗访,了解情况,晚上回到办公室后,对当天发现的问题,编发《每日快报》,第二天在全市通报并限期整改、回访问效,对整改不到位的,直接移送纪委。
一年下来,我们跑遍了全市一半以上的贫困村,累计行程超过15万公里,发现并督促整改具体问题3000余个。坚持不懈的暗访,对基层起了作用,基层干部紧起来了、动起来了、干起来了。2016年四川省脱贫攻坚考核,南充7个贫困县中有4个县被评为“先进县”。
对于我们的暗访,一开始很多干部有抵触情绪,有人嘲讽我“爱出风头”,还有人直接跑到办公室来威胁。但我们认为,不真刀真枪解决问题,扶贫工作就不能精准落地。只要群众满意,得罪一些不在状态的干部又算什么!
作为扶贫人,既然挑起了这副重担,就必须勇往直前。只要我们有一种对贫困群众的责任感,就不会在乎什么得失。
(作者向贵瑜系“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”获得者、四川省南充市副市长兼市扶贫移民局局长)